2025年7月10日,人社部在其官网正式发布《关于2025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涨幅2%,较去年的3%下降1个百分点,降幅达33%(去年21%),有点大,超过预期。
人社部推迟到现在才公布,看来人社部与各省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已经沟通到位了,而7月底前养老金调整和补发到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按《通知》规定,今年的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方案框架没有变化,仍然是采取“定额+挂钩+倾斜”的方式,但政策明确要求各地将今年的养老金调整重点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倾斜,这条是往年没有的。
预示着,今年的养老金调整,养老金较低的退休人员和高龄退休人员应当是最大的受益者。
回顾2024年全国31省份养老金调整方案,从全国平均角度统计结果来看,养老金调整结构中的定额调整、缴费年限挂钩调整、养老金标准挂钩调整、高龄倾斜调整四个部分,按其增加的额度排序情况是高龄倾斜增加的养老金 >养老金标准挂钩增加的养老金=定额调整增加的养老金 >缴费年限挂钩增加的养老金。
虽说2024年全国31省份养老金调整整体水平是高龄倾斜调整力度是最大的,但与其它调整项目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今年开始,很可能将会逐步拉开距离,以此缓解早退人员养老金过低问题。
既然今年人社部养老金调整四个部分框架没有变化,那么要想实现养老金调整“重点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倾斜”的目标,就只能通过调整四个部分的内部结构占比来进行,这个应该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而最有可能内调的方案就是加大定额调整部分和高龄倾斜部分的力度,提高该两项增资占比,使其在四部分调整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退休人员较往年实实在在地多增加些养老金。
增加后的养老金排序大概率会变成:定额调整增加的养老金 >高龄倾斜增加的养老金 >缴费年限挂钩增加的养老金 >养老金标准挂钩增加的养老金。
这个排序带来的效果就是,高龄且养老金较低的退休人员今年增加的养老金会最多,其次是低龄且养老金低的退休人员增加的次之,而养老金高的退休人员增幅会相对低不少。